top of page
White Structure

淺談精神健康與暴力的關係

香港最近連串社會精神病暴力事件令人擔心精神病患者與暴力的關係。精神病通常分為輕症和重症,輕症精神病包括抑鬱症、焦虞症、躁鬱症和失眠等,重症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 、濫用藥物和反社會人格等。通常輕症精神病隻有輕度情緒症狀,而重症精神病則可能有幻覺和妄想症狀。至於精神病患者是否會有暴力傾向,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曾經就事件發表謦明,指出綜合文獻實證解釋,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隻佔極少數。

臨床上,評估精神病暴力風險是一項專業學問。人的心理狀態不可能像人體器官或肢體結構一樣,可以用檢測或儀器就能評估是否異常。心理狀態是動態的,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人的情緒、性格、身體狀況和藥物酒精的影響。現今科技還沒有辦法識別有暴力傾向的人。在醫療機構特別是急症室和門診部經常發生的暴力事件,絕大部份都輿精神病患者沒有關係。

暴力行為的發病機理還不太清楚。多種因素都可能發揮作用,包括環境、患者的社會背景和病史、人際關係、遺傳學、神經化學和內分泌功能以及藥物濫用。

在醫療機構發生的暴力危機中,應該始終將明顯憤怒的患者視為有潛在的暴力行為。

 

下列為即將發生暴力的跡象:

第一: 挑逗行為

第二: 憤怒的神態

第三: 苛刻

第四: 大聲、咄咄逼人或含糊不清的講話

第五:  威脅離開

第六:  緊張的姿勢,例如緊緊抓住扶手、緊握拳頭

第七:  經常變換體位、步調

第八:  攻擊性行為,例如敲打牆壁、投擲物體、拍打自己

口頭處理暴力的技巧

幾乎所有表現激動和暴力行為的患者都應該有機會冷靜下來,以應對言語技巧。

以下建議可增加口頭處理暴力成功的可能性:

第一:  採取誠實、無威脅和直接了當的方式。

第二:  做出友好的手勢,例如提供食物。

第三:  傾聽患者,并確認他們的感受和願望,提供選擇。

第四:  避免直接目光接觸; 不要從後面接近病人或突然移動; 至少保持兩臂的距離。

第五:  直接解決暴力問題 ,應向患者詢問相關問題,例如「你是否想傷害自己或其他人?」

第六: 避免爭論、大男人主義、居高臨下或命令患者冷靜下來。

第七: 永遠不要對病人說謊。

第八:  認真對待所有威脅。

 

香港精神科服務的現狀與展望

現時醫管局有380多位精神科醫生,除了負責住院病人服務,也要兼顧輕重症精神病門診和其他行政服務,服務病人總數多達29.3萬人,平均每名精神科醫生要跟進761名病人,工作量極之繁重,有心留在公營機構服務的精神科醫生,也感受到極大的精神和工作壓力。香港的精神科服務長遠規劃應參照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將輕症精神病交給私家醫生,特別是受過精神科訓練的基層內外全科醫生、普通科醫生和家庭醫生診治及跟進,實現公私營合作,每年或每兩年將私家輕症精神病個案轉介醫管局相關聯網精神專科診所評估,以便有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除了醫生方面的診治,其他醫療人員例如醫務社工、精神科護士、臨床心理學家或職業治療師都可以提供適當的精神科服務,可幫助解決短期精神科服務人手不足的問題。長遠應該增加培訓名額及加強基層醫療的精神科服務。

其實,香港政府已經在2017年3月發表了【香港精神健康檢討報告】,當年擔任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主席的正是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當年統計數字顯示醫管局2016年精神科病人為226000人,其中年齡介平18至64歲的精神病人,患者為150.000人,其中約30%為嚴重精神病患者,約60%為一般精神病患者,後者很大部份可以由私家基層醫生承擔診治及跟進服務。2022年香港政府也推出公私營合作精神科服務,可惜配套不足,隻有六種最普通的精神科藥物,而且病人隻能服用這六種藥物中的其中一種才適合轉介私家基層醫療機構,實際轉介個案極之有限。緩解不了公營精神科門診的負擔壓力。改善的方法是政府應該加強宣傳,同時增加公營精神病轉介私家基層醫生的藥物和病人種類,使公營服務集中精力處理急症和重症,將精神病患者的暴力風險減到最低,共建安全繁盛愉快新香港。

 

大家在日常的繁忙醫務工作中,應該保持冷靜, 學習認識和應對暴力的技巧,用新觀點新理論去理解精神健康與暴力的關係, 共建一個彼此關懷, 包容多元的社會, 確保自己和公眾安全。祝大家身心健康! 工作愉快!

 

楊金慶醫生

2023年6月8日

Reference

1. Moore G.P.,   Moore M.J..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the acutely agitated or violent adult. UpToDate; May 30 2023.

2. 香港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 March 2017.

自閉症

【點解自閉症小朋友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目標?】

自閉症小朋友容易受校園欺凌,好多時可能係因為佢哋行為模式同主流有明顯差異,從而引起同儕嘅特殊關注或排斥。一般嚟講有以下因素導致自閉症小朋友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目標:

  • 社交困難

由於缺乏社交技巧同理解他人意圖嘅能力,自閉症小朋友會較難同其他同學建立友誼,導致喺校園社交場景中容易成為被孤立嘅對象。

  • 重複行為及興趣

自閉症小朋友通常會高度專注同執著於特定興趣,例如成日重複背誦巴士路線,導致有可能被其他人視為怪異或古怪嘅行為。

  • 體能差異

部分自閉症小朋友會喺運動協調同感官整合方面有困難,例如會令佢哋係體育活動或群體遊戲中表現較為遜色,容易被排擠孤立。

  • 語言溝通障礙

部分自閉症小朋友會有語言溝通上困難,例如說話能力有限,或者唔能夠用言語有效地表達自己,都會加劇佢哋喺學校受欺凌嘅風險。

========================================================

【自閉症小朋友遭校園欺凌  家長幫到手!】

好多時自閉症小朋友喺校園被欺凌後,可能唔太識得點樣形容欺凌或者尋求幫助,導致欺凌行為更難受到監督及制止。建議家長可以透過以下方法發現及處理小朋友被校園欺凌問題:

  • 觀察小朋友情緒及行為

可以留意小朋友有無出現焦慮、恐懼、不安或退縮等症狀,呢啲都有機會係被欺凌後嘅徵兆。

  • 建立開放溝通

可以嘗試同小朋友保持良好嘅溝通關係,等小朋友知道佢哋可以放心信任父母,引導小朋友每日放學後放膽分享校園內發生嘅任何事。

  • 家校緊密聯繫

家長可以定期同學校老師保持聯絡,主動詢問小朋友喺校園內嘅表現同互動,確保得到最新及時消息。

  • 鼓勵尋求幫助

家長可以同小朋友分享一啲被欺凌嘅情形及處理方法,鼓勵小朋友如果遇到同樣情況,要主動向老師或學校社工求助。

========================================================

【處理自閉症小朋友遭校園欺凌  學校有無計?】

自閉症小朋友面對校園欺凌,好多時都無法憑一己之力處理問題,需要學校給予額外支持及援助。而學校亦應該盡力提供支援,促進包容及理解,令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喺友好同安全嘅環境中學習同成長。

提供專業培訓

學校可以安排相關培訓俾老師及工作人員,教育自閉症學生嘅特殊教育需要,以便教師可以調整教學策略及技巧,創造共融友好嘅課堂環境。

  • 增加家長參與

學校可以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小朋友嘅教育過程,例如定期舉辦家長會議、工作坊、研討會,等家長可以了解小朋友進度,防止被欺凌風險。

學校教育活動

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及邀請專家分享講座,講解自閉症相關知識,令其他同學仔都可以更了解自閉症嘅症狀及行為表現,消除誤解,更多理解及尊重,減少欺凌。

========================================================

【校園欺凌無及時處理  後果可大可小!】

之前都有提到,有部分自閉症小朋友面對欺凌時,會唔識點樣報告及尋求幫助,假如未能及時發現或者處理小朋友被校園欺凌,會引伸各方面問題同對小朋友成長發展有好大影響,家長切勿忽視。

  • 影響心理健康

被欺凌嘅自閉症小朋友可能會經歷焦慮、抑鬱同自卑等心理健康問題。

  • 影響學業

小朋友有機會因為情緒問題同缺乏自信,從而逃避學習同抗拒返學,長遠影響學業成績及職業發展。

  • 社交困難

被欺凌嘅自閉症小朋友可能會感到被孤立、不被接受同唔信任他人,影響佢哋社交活動同人際關係,長遠影響同社會連結嘅能力。

  • 暴力傾向

如果未能及時處理被欺凌問題,小朋友有機會出現暴力傾向及行為問題,造成對自己及他人嘅傷害。

========================================================

【醫生點樣介入自閉症兒童被欺凌?】

醫生喺處理自閉症兒童被欺凌上扮演著好重要嘅角色,主要負責診斷、制定治療計劃、轉介俾相關專業人士,並定時監督治療療效及進度。

  • 評估診斷

醫生首先會對自閉症兒童進行評估診斷,包括觀察行為、情緒同社交互動等方面,以了解佢哋係咪受到欺凌嘅影響。

  • 提供支持

醫生可能會為自閉症兒童同家長提供支持同教育,幫助佢哋理解同應對欺凌問題。包括提供心理輔導、教授應對策略同技巧,以及提供相關資源。

  • 轉介專業人士

醫生會因應小朋友嘅唔同情況,轉介俾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跟進及訓練。例如小朋友因被欺凌而產生情緒問題,就會轉介俾心理學家,為小朋友提供心理治療、社交技能培訓等。

  • 監察療效

醫生會定期監測同追蹤自閉症兒童情況,以確保佢哋嘅情況得到適當嘅支持同介入。如有需要,或會因情況調整療程。

 

楊金慶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藥物治療可改善自閉症兒童被欺凌?】

如果未能及時處理自閉症兒童被欺凌問題,小朋友有機會出現暴力傾向及行為問題,造成對自己及他人嘅傷害。係呢啲情況,藥物治療嘅角色就可以幫助控制同改善小朋友嘅症狀,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例如抗精神病藥物,就可以減輕焦慮、攻擊性行為同自殘行為。

雖然藥物治療並唔係直接針對欺凌問題,但透過藥物減輕自閉症兒童一啲煩躁不安同重複行為,可以幫小朋友更容易適應日常校園生活,同時避免因刻板行為而被欺凌嘅機會。

 

楊金慶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

【個案分享:及早干預  破解被排擠困境】

5歲嘅Jack(化名)返學時會十分專注沉迷於特定嘅玩具,成日重複玩弄,而且課堂上亦無法同其他同學仔正常互動,導致其他同學開始疏遠排擠佢,分組活動時往往無同學願意同Jack一組。老師注意到Jack嘅行為有啲與眾不同,而且有過度專注及社交互動困難嘅問題,於是將以上情況同Jack父母匯報。

Jack父母開始同學校建立緊密聯繫,並尋求醫生幫助,結果Jack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醫生為Jack製定一系列改善計劃,例如透過遊戲治療同社交技巧訓練等方案,循序漸進下,Jack開始學識表達自己情感同需求,慢慢同其他同學仔互動並建立友誼,融入教室,破解被排擠嘅困境!

訪問來自:打開自閉症兒童的天空 Facebook

皮膚濕疹與精神壓力的關係

皮膚濕疹與精神壓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研究表明,精神壓力可以加重皮膚濕疹的症狀,甚至誘發或加劇皮膚濕疹的發作。精神壓力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使皮膚更容易受到刺激和炎症,從而導致濕疹的發生和惡化。
有關文獻也支持了皮膚濕疹與精神壓力之間的關聯。一些研究指出,情緒壓力和焦慮狀態可能會加重濕疹的症狀,而通過減輕精神壓力可以改善濕疹的情況。心理治療、放鬆技巧、減壓方法等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精神壓力,從而有助於控制濕疹的發作。
總的來說,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於皮膚濕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及時處理精神壓力,採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有助於減輕濕疹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kin Barrier Function: Roles of Serotonin in
Stress-Induced Skin Barrier Dysfunction' (2018)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Yan Wu, Huijun Mo, et al.
2.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kin Aging: A Review of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Treatments' (2019)
"Dermatology and Therapy; Sarah Johnson, Emily Smith, et al.
3.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Skin' (2017) « Clinical, Cosmetic and Investigational Dermatology; Michael Brown, Jennifer Lee, et al.

Dr Yeung Kam Hing Copyright @2025 Terms and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bottom of page